1、培养目的
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进步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进步,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需要为:
(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学会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好,艰苦奋斗,求实革新,积极为国内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进步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学会农业推广范围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常识,与有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常识;具备较宽广的常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备革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可以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进步工作。
(三)基本学会一门外国语,可以阅读本范围的外文资料。
2、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备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职员。
3、学习技巧及年限
使用全日制学习技巧,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4、培养方法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技巧。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法。培养单位应打造合适不同范围专业特点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使用顶岗实践的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备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5、课程学习及必学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依据培养目的需要,按范围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大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范围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范围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需要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练习。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有关范围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各范围结合自己特征和课程设置框架确定具体课程,安排校外实践研究和必学环节等。
课程设置框架如下:
(一)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2~3学分)
2、外国语(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范围主干课(8~10学分)
每一个范围设置4~6门专业课程,其中有1门案例研究课程。设置需要由各范围协作组确定。
(三)选修课(6~8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依据培养目的、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低于32学时。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获得相应学分。
(五)必学环节
必学环节应包含拟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各培养范围可以参考本范围的特征确定其他的必学环节
6、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肯定的技术困难程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办法和技术方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商品)设计、调查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办法和技术方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质问题的能力;审察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困难程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完成培养策略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质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7、学位授与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获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与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