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一 、选择题
1.D 2.B 3.A 4.C 5.B
6.D 7.A 8.B 9.A 10.D
11.D 12.A 13.C 14.C 15.B
16.C 17.B 18.A 19.D 20.C
2、解释说明
21.推恩令: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权势而采取的一项手段。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在本封国内分封子弟为列侯,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成效,有益于中央集权的加大。
22.圩田:古时候长江中下游区域的一种水利田。唐末五代兴起,宋时大盛,明清延续。在沿河湖的低洼之地筑堤围田,设水渠、闸门与水车,旱时放水灌溉,涝时排水。
23.金瓶掣签:清政府于西藏等地推行的活佛转世规范。规定达赖、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防止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大中央政府的控制。
24.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共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将南方数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番号被国民党政府取消。随后,由中共中央重建。
25.阇提:印度中古时期的种姓规范。该规范按行业划分成海量种姓,种姓内职业世袭,种姓间禁止通婚。这一规范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26.凡尔登条款:法兰克国王真诚者路易死后,三个儿子于843年在凡尔登签订的瓜分王国的条款。该条款在一定量上奠定了后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政治版图的基础。
27.《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因质疑教皇兜售赎罪券,公开张贴的辩论提纲。论纲反对用资金赎罪的办法,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倡导。它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8.欧洲煤钢联营协定:
1951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的协定。该协定把煤、钢生产等经济活动置于一同管理和监督之下,是后来欧洲经济一同体的基础性协议之一。该协定的推行缓解了德法之间的矛盾,有益于欧洲的统一。
3、史料剖析题
29.【答案要素】
(1)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大比:三年一次的乡试。
进士出身:殿试后由皇帝钦定的二甲进士。
传胪:进士中的二甲与三甲1、。
(2)与唐宋比较,明代的科举考试,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试题;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
(3)戊戌变法期间下令改革考试内容,尤其是增加了外国政治规范及技艺等内容;1950年废止科举规范,兴办学堂,推广新式教育。
30.【答案要素】
(1)法国人均GDP1870年前增长缓慢,1870年后增长飞速;人口1870年前增加较快,此后增长速度趋缓。荷兰人均GDP1700年前增长飞速,1700-1870年间增长放缓,甚至出现回落,1870-1913年第三飞速增长;人口持续增长。英国人均GDP和人口1500-1913年间均持续增长。
(2)俄国人均GDP变化不大,但人口增长飞速,并在1870-1913年间出现人口增长高峰。缘由:工业落后,沙皇专制规范与农奴规范妨碍经济进步;对外扩张使版图扩大,农商品在一定量上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要。
4、简单题
31.【答案要素】
手段:下诏大索貌阅,令地方核实户籍;拟定输籍定样,按期评定户等。废止郡一级建制,实行州、县两级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地方官府的属官改由吏部统一任免。在洛阳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
意义:国家控制了更多人口,财赋来源更有保障;百姓赋役负担愈加合理。提升了行政效率;打击了士族门阀政治。加大了对华北、江南等区域的控制;交流了南北经济和文化联系。
32.【答案要素】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不是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需要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产品输出大幅度降低,产品需要则有所增加,在一定量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重压;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进步。
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10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常识分子通过一战深思西方文化。
33.【答案要素】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占领埃及,打造亚历山大里亚城;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击败波斯军队,灭波斯帝国;之后进攻印度,无功而返。
东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中亚、和埃及等区域;促进了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联系;东征也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4.【答案要素】
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时期通过法律等方法,加大对垄断企业的监管,反对托拉斯的不法行为。
哈定时期舍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涉。柯立芝和胡佛时期也倡导垄断企业自由经营。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经济危机中推行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通过国会立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涉,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规范的开端。